博士论坛第二讲—汪太伟副教授介绍“黎庶昌与沙滩文学的世界性因素”
发布时间: 2017-07-12 浏览次数: 144

  贵大文学与传媒学院讯(文字:赵红 图片:谭敏)7月10日下午,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主办的文学与传媒学院“博士论坛”(第二讲)在北校区慎思楼情景模拟实验室举行。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汪太伟作题为“黎庶昌与沙滩文学的世界性因素——瞩目世界 留住乡愁”的讲座。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刘振宁教授主持讲座。文学与传媒学院董蔚然副书记、杨世海副教授、姚亮副教授、杨媛老师,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朱兵副教授,2015级中文系全体本科生学生及相关学院的部分学生共计120余人聆听了讲座。 

  汪太伟副教授首先从文人黎庶昌的多重文化身份出发,告诉大家黎庶昌不仅是文学家、学者,还是士人及外交家,黎庶昌更是洋务运动核心人物——曾国藩的弟子,是桐城派中兴人物之一。接着,汪太伟引《清史稿》中黎庶昌传略,较详细地介绍了黎庶昌的生平以及著作,特别提到自己喜欢黎先生的《拙尊园丛稿》、《西洋杂志》和《续古文辞类纂》等作品。
  在讲到“黎庶昌作品的文化乡愁及其‘使外文学’作品中的世界因素”时,汪太伟摘取黎庶昌作品中的文字片段与同学们分享。首先以《夷牢亭图记》中所写夷牢亭四季景色的变化来讲述黎庶昌作品的乡愁,“趁新月荷担归,笑语乐丰岁”的秋景图使人心醉;接着又以《斗牛之戏》展示了黎庶昌出国后的异国情调。此外,他还提到了黎庶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——先进的器物技术与精神文化两方面。

  最后,汪太伟讲到了“沙滩文学的世界性因素”。沙滩文学以郑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等文人为代表,涉及经史、诗文、音韵等多个领域。汪太伟主要阐释了“使外文学”是由出使异邦的外交官所创作的文学,是以异域文化为只要文学书写对象的创作现象,反映了异质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自我与他者文化关系的思考,是文学书写异质文化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。 
 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、生动形象,整场讲座汪太伟副教授循循善诱,与同学们共同赏析黎庶昌的优秀作品,品味优美的文字,同学们纷纷表示参与了一场知识的盛宴。
 


  链接:汪太伟,贵州人。现为贵州大学副教授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,着力于阐释文学与文化的交互衍生关系。200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,获文学学士学位,2004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,获文学硕士学位,201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—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攻读博士阶段,师从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著名先行者孙景尧教授,在学术界首倡“使外文学”概念并由此不断深化对晚清外交官文学作品的研究。